188比分直播

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政府 2019年12月3日星期二

无障碍 简体| 繁体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区级文件  >  区政府  >  津南政发
名    称 :
津南区人民政府188比分直播印发津南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 :
111201120001847279/2022-00085
发 布 机 构 :
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 文 字 号 :
津南政发〔2022〕11号
主    题 :
城乡建设\城乡规划
成 文 日 期 :
发 文 日 期 :
有   效  性 :
有效

津南区人民政府188比分直播印发津南区

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街镇,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津南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22913

(此件主动公开)


津南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津南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落实国家和天津市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按照“三绿色—生态”发展思路,加快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区、创新发展聚集区、会展经济功能区,积极争创“双碳”工作先行示范区,探索符合津南区特点的文明、宜居、承载力强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进一步提高津南区的城镇化发展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主要明确津南区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重大任务、空间布局、实施措施,提出城镇化体制改革创新的主要方向,是指导津南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本次规划期限至2025年。

一、开启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一)基本概况

津南区地处天津市东南部,海河下游南岸,地理坐标北纬38°50'02"39°04'32",东经117°14'32"117°33'00"。东临天津港,西连天津市中心城区,南接大港石化工业区,北依海河,是天津市的四个环城区之一,天津市承接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和滨海新区产业功能的重要地区,联接“津城”和“滨城”的生态节点、创新节点和发展节点。区内有津晋、唐津、津港、宁静四条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全区总面积387.84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津南区辖咸水沽、小站、葛沽、双港、八里台、辛庄、双桥河、北闸口等8个镇,双新、双林、海棠(海河教育园区)3个街道及长青办事处,151个行政村,其中八里台镇为区政府所在地。2020年全区常住总人口928066人,是天津市环城四区中总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在天津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属于整体水平较高的区县。

1-1 2020年天津市环城四区人口数量比较

资料来源:《天津市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2021年《天津统计年鉴》。


1-2 2020年天津市环城四区土地面积与人口密度比较

资料来源:《天津市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

(二)“十三五”时期城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时期,津南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天津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市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重点任务,实施了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举措,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镇化发展从数量扩张转入质量提升,进入成熟稳步增长的新阶段,为率先建成全市领先的生态宜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津南奠定了基础。

1抓落实,市民化和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津南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积极落实天津市户籍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放开放宽户籍人口迁移限制,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完善居住证管理和积分落户制度,创新证件受理、制发服务机制,常住人口市民化和户籍城镇化的提升走在全市前列。

常住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2020年末,津南区全区常住人口92.81万人,户籍人口53.30万人。“十三五”期间,户籍人口增量远远高于常住人口增量,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差值下降了5.61万人,年均降速达2.62%,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差值的下降幅度和下降速度走在环城四区前列。


1-3 20162020年天津市环城四区常住人口市民化变化比较

资料来源:2016021年《天津统计年鉴》。

户籍城镇化水平稳步增长。“十三五”时期是津南区城镇化发展最快的时期。2015年末,津南区户籍城镇化率仅为36.29%。到2016年末城镇化率提高了一倍以上,达到80.55%。随后几年城镇化率稳步提升,年均增长0.72个百分点,2020年末,津南区户籍城镇化率已达到83.41%,城镇化率在环城四区中的排名也从2015年的最后一名跃升至2020年的第二名,步入城镇化的成熟阶段。

1-4 20152020年津南区户籍人口和户籍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20162021年《天津统计年鉴》。


1-5 20152020年天津市环城四区户籍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20162021年《天津统计年鉴》。

2.强保障,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十三五”期间,津南区加强劳动就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城乡教育资源一体化均衡发展机制、城乡统一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乡统一的社保制度等一系列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夯实了基础,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持续上升。“十三五”以来,津南区就业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2016年至2020年,累计新增就业11.15万人,帮扶创业1.48万人,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98亿元,累计帮助300余名退役军人实现就业,发放各类优抚资金1.6亿元;及时救助生活困难群众,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4.9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增加2亿元。

1-6 20152020年津南区城镇可支配收入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20162019年《津南区统计年鉴》《2020年津南区政府工作报告》。

文教事业量质共进。“十三五”时期,全区新建校项目24项,其中,新建3所中学、4所小学,新增17所公办幼儿园(含分园)和普惠民办幼儿园15所。幼儿教育发展迅速,截止2020年底,全区学前教育学位超过20000个。积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与天津市实验中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联合天津科技大学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联盟,与南开大学签订协议,建立津南区青少年“四史”教育研学基地。

医疗养老事业稳步推进。五年来,累计新增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90人,与“十二五”末相比,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4.05张增加到4.20张,每千人执业医师数从2.29人增加到2.97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人数达从2.23人增加到3.23人,均在环城四区中名列前茅。津南医院、中医医院搬迁开诊,咸水沽镇卫生院、双闸卫生院迁入新址,双桥河镇卫生院、八里台镇卫生院完成改扩建,双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诊,建成一体化村卫生室53家,医疗供给能力大幅提升。与天津大学合作共建津南医院,完成公立医疗机构智慧门诊建设,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互联互通,家庭医生服务有效签约20万人。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津南区日间照料中心达到58家,比“十二五”末增加18家,每千人养老床位数达到40张,建成社区老人家食堂95家,未整合村老年人每月生活补贴达到375元。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5年的17.42%提升到2020年的26.89%,被全国爱卫办命名为国家卫生区。


1-7 20152020年津南区医疗服务千人指标

资料来源:20162021年《天津统计年鉴》。


1-8 2015-2020年天津市环城四区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2016-2021年《天津统计年鉴》。


1-9 20152020年天津市环城四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人数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20162021年《天津统计年鉴》。


1-10 20152020年环城四区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人数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20162021年《天津统计年鉴》。

3.补短板,城镇载体功能逐步完善。

十三五”期间,津南区致力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努力为全区人民创造一个生活便利、出行便捷的生活环境,实施建设了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城市设施智慧化水平不断提,智慧消防等9个项目投入运营,智慧交通等项目加快建设,城市承载能力日益增强

交通出行条件明显改善。加大轨道交通和公路交通建设的力度,地铁1号线延长线已开通至东沽路站,地铁6号线二期工程加快建设,完成对津沽公路、津港公路等干线公路和白万公路、盛塘公路等区县级公路部分路段提升维修,以及乡村公路改造工程,对外交通更加畅通便捷;国展大道等多个国家会展一期基础配套设施项目投入使用,盛展路等二期基础配套设施项目加快建设,鑫怡路、微山南路、津晋高速北辅道等干线道路节点打通,提高了区域间联通能力;开通调整公交路线44条,运行里程增加至172451公里,日运送乘客超过120000人,群众出行条件明显改善;新建改造鑫怡路、建国大街、海河故道人行桥等一批道路桥梁,改建交通信号灯132处,停车泊位达到2万余个。

电网建设和供电服务更加完善。“十三五”期间,津南区全面落实天津市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战略协议,积极推进月牙河110千伏输变电、国家会展中心220千伏输变电等1001工程项目,截止到2020年末,津南区共有26座变电站,其中,110千伏变电站15座,35千伏变电站11座。相比2015年,增加4座变电站,增幅18.18%,其中,110千伏变电站3座,增幅25%35千伏变电站1座,增幅10%

供水设施配套步伐加快。2020年,津南区自来水管道达到1935.10公里,加压泵站11座,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467.1公里、3座,增幅分别为38.82%37.5%,进一步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


1-11 20152020年津南区供水设施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20152020年《津南区统计年鉴》。


供热面积稳步扩大。2020年津南区全区供热面积3595万平方米,与2015年相比,供热面积增加了1258万平方米,增幅53.83%

1-12 20152020年津南区供热面积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20152020年《津南区统计年鉴》。

4.重治理,镇村人居环境更宜居。

十三五”期间,津南区把改善居住环境和传承历史文脉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不断加大对城乡人居环境治理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力度,镇村建设活力迸发,葛沽民俗特色小镇入选国家级特色小镇、八里台智慧实力小镇入选天津市首批市级特色小镇,城镇环境更加宜居。

居住品质逐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津南区把旧楼区、棚户区改造作为改善住房条件和环境的重点,葛沽镇定向安置房实现还迁入住,小站镇棚户区改造项目加快建设,北闸口镇春成园项目开工建设,辛庄镇白塘口项目安置区地块挂牌出让,提升改造咸水沽镇南华里、葛沽镇金龙里等6个旧楼区,共计130.4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89.27万平方米,走在全市前列。新建社区居委会52个,建成鲁能泰山7号院、金地艺城悦府等一批高档商品房小区,创建市级美丽社区33个,创建市级精品美丽社区2个,群众住房条件和居住品质得到明显提升。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十三五”期间,津南区积极推进“六个专项治理行动”1,取缔露天临时市场18个,新建改造菜市场33个,建成公共厕所79座,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天津市文明城区。组建区网格化管理中心,划分基层网格1492个,圆满完成“飞地”基层社会治理属地化工作。紧盯“四保”清零任务,完成拆迁清零3962处。完成村庄布局规划编制,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硬化村庄道路164万平方米,煤改清洁能源2.9万户,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危房433户,打造西官房、前进等样板村,荣获2019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建成绿化废弃物处理中心,打造精品分类示范小区和示范村,居民社区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覆盖率达100%

城市社会治理智慧高效。聚焦数字赋能未来城市建设和治理,初步建成“智慧津南”基础框架和典型智慧应用,完成“百兆到户、千兆到企”,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90%

5筑生态,绿色发展换新颜

十三五”期间,津南区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为民的理念,着力绿色环境改善,全面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全面推进“十三五”期间,按照“一城两芯三区,四廊五带多节点”的空间布局2,新增造林绿化面积5.7万亩,新建林间路17.8公里,建成绿屏·辛庄湾、绿屏·咸水沽湾、绿屏·双桥河湾等大型景观节点。坚持见缝插绿、见空补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39%。截至2020年末,全区绿化总面积达1763.1公顷,相较于“十三五”初增长849.2公顷,增幅高达92.9%

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积极响应天津市治理“钢铁围城”“园区围城”的行动,撤销取缔工业园区20个,在全市率先完成“园区围城”三年治理任务;荣程集团退出588立方米高炉2座,成为全国首家高炉热风炉烟气脱硫的钢铁企业,在全市钢铁企业中率先完成有组织排放源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钢铁围城”治理任务;创建绿色工厂22家,治理“散乱污”企2299家,重点行业企业污染物累计减排59.2%,位居全市首位;投资6亿元建成津南污水干管工程,干管总长度20公里,实现了咸水沽镇、北闸口镇、小站镇污水管网和津沽污水处理厂的连通。经过全方位的治理,2020PM2.5平均浓度49微克/立方米,比“十三五”初下降22.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66.7%,全市综合排名第7位;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升,水体质量明显上升,2020年大沽排水河水质明显改善,水体污染综合指数较2017年下降了近48.9%,地表水劣V类水体全部消除。


1-13 20172020年津南区空气及水体污染情况

资料来源:20172020年《津南区环境质量通报》。

(三)“十三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与短板

五年来,津南区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然而,受到阶段性矛盾和历史性问题的影响和制约,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

1常住人口非市民化比例仍然很高

目前,津南区仍有较多外来人口没有取得本地户籍,一些暂未落户的外来常住人口还未能平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农村产权制度、土地制度等制约仍然存在,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尚未形成,农村资源未能充分调动,非户籍常住人口市民化任务依然艰巨。

2交通路网衔接不畅、拥堵依然严重

对外交通网路联络不畅。津南是环城四区中唯一没有高铁线路经过,且尚无明确高铁建设计划的区(图1-14)。规划高铁站周边高速出入口少,缺少与高快网的连通;高快网络不畅,难以承载大运量交通需求。镇域间通道不足,断头路以及断面较窄形成通行瓶颈;万公路、津岐公路、月牙河西路(天津大道吾悦广场)、梨双公路、汉港公路、机场大道连接线等道路承载能力低。境内缺少货运通道,货运通达性不足。


1-14 环城四区现状及拟建高铁情况

资料来源:《津南区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方案》。

区内交通网络密度低,拥堵问题严重。规划全力打造的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会展经济功能区、创新发展聚集区等重点区域内外交通不完善,交通设施不足、结构单一,交通便捷性和通达性不足。咸水沽核心区道路密度较低,局部道路高峰小时道路路段交通负荷度大,存在较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同时也加剧了拥堵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

3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

公共服务资源供应能力仍显不足。津南医院、中医医院离三级甲等、二级甲等医院的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区域龙头带动作用还不够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强,影响分级诊疗实施及群众就近就医。区疾控中心基础设施、科室建设、能力建设还不到位,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存在短板,智慧健康医疗平台应用程度不高,互联网医院建设运行、线上医疗服务等方面存在差距。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城市幼托、养老、文化、体育等设施也明显不足。

公共服务资源布局不均衡。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于咸水沽镇,一般城镇、乡村公共服务资源匹配度相对滞后。

4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空气污染形势依旧十分严峻。目前PM2.5PM10颗粒物空气浓度指标平均水平仍然低于国家标准。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和工地扬尘等污染排放对环境影响依然突出,环境治理需要继续深化。

水污染防治任务依然十分艰巨。2020年水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只有2.01,综合排名16个区位列第11位;地表水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只有11.1%

垃圾分类工作实施力度不足。垃圾分类收集设施不足,宣传力度尚缺的问题十分严重。

5城市建设治理水平和韧性还需进一步提升

城市智慧停车等现代化交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交分担率较低停车难等问题普遍。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不足,连续暴雨天后“城市看海”现象屡有发生。精细化治理水平有待提高,对韧性城市、智慧城市等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理念认识不够充分、落实不够到位,地方文化传承创新和城市个性塑造亟待优化。

(四)“十四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新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推动津南新型城镇化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站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崭新起点前,面对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天津加快完善现代化大都市治理体系,构建“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新格局的新机遇,津南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深刻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在变局中育先机、开新局。

1国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新要求

《中共中央188比分直播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为“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新型城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求津南城镇化建设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发展要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通过供给有效扩大、发展渐趋均衡、服务方便可及等政策措施,化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让城市生活更便捷、更丰富、更美好,是津南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重要的历史责任。

2天津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新机遇

共天津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做出“津城”“滨城”双城发展的重大决策,津南区成为连接天津“津城”“滨城”双城的生态节点、创新节点、发展节点。

作为双城生态节点,“十四五”期间,天津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871重大生态建设工程3,深入推进“津城”“滨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构建贯穿天津南北的生态廊道。津南区是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建设的主战场4,如表1-1所示,津南区一级管控区面积和2035年林地建设目标面积均最大,分别为204.7平方千米和56.57平方千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必将为津南区增加一道化解环境风险的安全屏障,提升居民生态获得感、幸福感;同时也要求津南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处理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担当起推进绿色宜居城市建设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重任。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有利于津南推进城镇化方式的全面转型,倒逼津南集约高质发展。

1-1 2035年各区造林绿化目标


津南区

东丽区

滨海新区

西青区

宁河区

一级管控区面积(

204.70

85.70

85.10

58.20

15.50

2035年林地建设目标面积(

56.57

27.16

28.80

18.40

3.77

森林面积占一级管控区面积的比例(%

27.60

31.70

33.80

31.60

24.30

资料来源:《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专项规划(20182035年)》。

作为创新节点,“十四五”期间,天津“深化津南海河教育园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天津智谷’,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将快速集聚的科技项目、高端人才,为津南经济发展增添活力,助推新型城镇化向高质量发展。

作为“津城”和“滨城”连接通道的津南,“十四五”期间,天津将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开放互联的区域公路网络,强化双城之间及双城与外围组团之间的快速联系,不仅会提升津南区交通的便利性,也将改善津南的区位条件,为津南城镇布局提供战略支撑。

3津南人口结构愈发向老龄化偏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新需求

人口老龄化是当下和未来人口要素的基本特征,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天津市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起步较早、人口老龄化增速最快的城市之一。截至2020年底,天津市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例为21.66%65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4.75%,远远高于联合国规定的老龄化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尽管津南区在天津16个行政辖区内的老龄化程度最低,但也已远远超过联合国划定的标准(表1-2,表1-3)。

1-2 2020年天津市各区域老龄化情况

区域

60岁以上常住人口

占总常住人口比重

65岁以上常住人口

占总常住人口比重

按联合国标准

老龄化程度排名

天津市

21.66%

14.75%

\

和平区

22.11%

15.72%

8

河东区

28.84%

19.46%

5

河西区

28.00%

19.48%

4

南开区

28.07%

19.69%

3

河北区

30.98%

20.65%

1

红桥区

30.73%

20.47%

2

东丽区

18.31%

11.74%

13

西青区

16.47%

10.79%

15

津南区

15.90%

10.28%

16

北辰区

20.53%

13.39%

11

武清区

19.86%

13.96%

10

宝坻区

21.96%

15.83%

7

滨海新区

17.15%

11.63%

14

宁河区

22.58%

15.37%

9

静海区

18.66%

13.30%

12

蓟州区

22.78%

15.96%

6

资料来源:《天津市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

1-3 20152020年津南区老龄化情况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占比

17.32%

17.80%

18.16%

18.44%

17.86%

17.94%

65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占比

11.13%

11.51%

11.72%

11.91%

11.71%

11.97%

资料来源:20152020年《津南区统计年鉴》

十四五时期是津南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过渡期和宝贵窗口期,要求津南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未来人口高龄化高峰期的到来提前做好部署,补齐城市适老设施的较大缺口和短板,加大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的供给,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机构管理能力和服务品质,完善老年宜居颐养环境建设。

4科技革命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赋能的同时提出新的挑战

高水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十四五”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市民生活方便便捷。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通盘考虑各业务场景的信息资源畅通流动,才能为市民各方面的发展提供更高的支撑,也需要城镇化建设和管理相关制度体制的创新,才能促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根本性变革和提升。加快适应数字革命的城镇化体制和制度的创新水平,将会成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挑战。

二、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为根本目的,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战略,以高质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加快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区、创新发展聚集区、会展经济功能区,积极争创“双碳”工作先行示范区,以提升城市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为主攻方向,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努力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城镇化发展机制,创新城镇化发展模式,努力打造天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镇协调发展的标杆地,城乡融合发展的样板区,为津南率先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打造天津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新动能引育的先锋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公平共享。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有序推进常住人口市民化,稳步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居民更好地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发展贯穿于城镇化建设管理全过程。严守“三线”,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让青山绿水蓝天成为津南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城乡互促,统筹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要素优化配置和自由流动,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遵循“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要求,统筹空间、规模、产业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布局,统筹推进户籍、土地、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财税等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全面增强城镇化建设的全局性、系统性、协同性。

——创新驱动,科技赋能。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破除制约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城镇化发展动力和活力。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全面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提高新型城镇化整体智治水平。

——增存有序,集约高效。深刻把握津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既注重新城区的建设与发展、更注重老城区的有机更新与转型提升,推动城镇化建设向“新老兼顾、上下并重”转变。以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为前提,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的重要职责,探索具有津南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郊区城镇化发展之路。

(三)发展目标

锚定津南二〇三五年成为绿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力争“十四五”末实现五个方面的突破。

——非户籍常住人口市民化更广覆盖、更高质量。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90%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全部城镇常住人口,就业更加充分,高质量教育体系、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们生活更殷实、更安康。

——城镇化格局更可持续、更加协调。基本完成绿色屏障建设工程,形成蓝绿相依、“一城两芯三区四廊五带多节点”的生态空间格局。多中心、网络化的城镇体系基本成型,城镇核心竞争力、交通运输网络支撑和引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人民群众生活更有品质、更加丰富多彩。数字化、多样化、高品质、个性化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便利,公交出行比例、公交站点覆盖率明显提高,城市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更加完备,城市舒适性、包容性与柔韧性显著提升。

——城市治理更高效能、更加现代化。城市治理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一网通办”“一网统管”高效运转,共建共治共享的精细化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常住人口动态监测机制基本建立,城市风险防控能力明显提升。

——城乡融合发展更为和谐、道路更加畅通。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城乡互促共进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取得突破,城乡统一规划建设运营的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

2-1 津南区新型城镇化“十四五”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2020年指标值

2025年目标值

指标

属性

高水平的城镇化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93

94

预期性

高质量的民生福祉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预期性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2.76

27

预期性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85.4

>90

预期性

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务比例(%

100

预期性

高质量的民生福祉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2.3

约束性

城镇调查失业率(%

<5.5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4.66

5.5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52

2.6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3.27

4.0

预期性

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

>40

预期性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100

预期性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100

预期性

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80

预期性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约束性

优良的环境质量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15.2

完成天津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约束性

空气优良天数比例(%

66.7

约束性

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

11.1

约束性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约束性

城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

约束性

绿色出行比例(%

约束性

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

100

约束性

三、推进非户籍常住人口有效有序融入城市

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原则,以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为重点,协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提高非户籍人口融入城市能力,保障好进城农民的农村权益,高质量有效有序推进常住人口市民化的进程。

(一)深化完善居住证制度改革

以城市存量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积极推动户籍制度与居住证制度并轨,探索建立基于居住证的人口管理体系,打通非户籍人口市民化的制度通道。

1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与居住证挂钩

有序推进城市户籍与社会福利、公共服务脱钩,缩小居住证与户籍在享有城市公共服务和权利上的差距。加快健全以居住证为依据、与居住年限等条件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在居住证持有人阶梯式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持有人享有义务教育、就业、养老、社会保险、住房保障、公共卫生等市民化权利等制度,不断拓展居住证功能,扩大居住证所附着的公共服务项目。

2提高居住证办理的便利性和户籍管理效能

积极落实天津市居住证改革创新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拓展居住证的申领范围,明确居住证申领要求,简化居住证办理手续和关系证明,建立和完善线上申请审核系统。加快电子证照和电子档案建设,落实户口、居民身份证办理“无纸化”“免填单”,居民身份证、居住证等电子证照的多证合一。充分发挥居住证在转移人口的信息收集和统计、管理调控与服务、身份证明等方面的功能,明确居住证作为转移人口在津居留、工作、享受市民待遇的合法凭证,逐步建立基于居住证的人口管理体系,促进人口更方便的流动。

(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和住房保障范围,以全区统一标准,统筹全域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市民化的福利水平,增强非户籍人口市民化的意愿。

1平等保障非户籍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

强化流动人口流入地政府责任,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加快实现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平等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根据常住人口数量、增长趋势,调整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有序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位供给,进一步提高异地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比例。健全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分担的学前教育多渠道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推动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完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制度。

2增强对非户籍常住人口住房保障能力

建立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探索居住证持有人积分入住保障房的模式,健全保障性住房保障对象资格认定和退出机制。结合城镇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大力发展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小户型、低租金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完善公共住房准入、使用、退出和运营管理,完善动态调节机制和租金定价机制。扩大对非户籍人口租赁住房的货币化补贴,提高其参缴住房公积金的比例。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坚持实物保障与租赁补贴并举,积极发展公租房租赁补贴,满足转移人口多样化的居住需求。

3完善非户籍常住人口社会保障体系

将持有居住证人口、被征地农民转移人口及其随迁家属依规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推进转移人口享有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计划生育、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治、重大疾病及危害因素监测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平等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险随人走”“补随人走”的跨城市、跨区域社会保障转移接续机制,加强跨制度参与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衔接机制构建。巩固完善异地就医结算办法,推进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直接结算,妥善解决转移人口异地就医问题。落实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进一步畅通养老保险关系转续通道,解决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

(三)提高非户籍人口融入城市能力

增强非户籍人口向市民化转化的经济支撑力,倡导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提高非户籍人口对于市民化的心理认同,提高其适应城镇、融入城镇的能力。

1提升非户籍人口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

积极落实“海河工匠”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措施,加强以农业转移人口和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非户籍人口专业技能和文化培训,持续增强非户籍人口就业竞争力。实施“春潮行动”,将农村转移就业人员和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劳动者;实施“求学圆梦行动”,提升农民工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积极开展“新农学堂”培训,提升农村女性实用技术及综合素质。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其适应产业发展、岗位需求和就业工作能力。充分整合利用海河教育园区、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海棠众创大街等优势资源,探索“互联网+职业培训”服务,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能力,增强技能素质教育供给与产业新旧动能转换需求匹配程度,实现就业率与城镇化率同向提升,提高非户籍人口在城市就业的稳定性和质量。

2完善非户籍人口社会参与途径与机制

发挥各类群团组织和社区的沟通联系作用,拓展非户籍人口社会参与途径与渠道,鼓励和发展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非户籍人口重点服务对象的社会组织,及时反映非户籍人口的利益诉求。提高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非户籍人口比例,积极引导其参加党组织、工会和社团组织,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加强城镇非户籍人口合法权益保障,健全就业市场监管机制,依法消除企业“同工不同酬”等歧视非户籍人口就业群体的行为。充分发挥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丰富社区活动,促进非户籍人口与城市居民的交流和融合,营造非户籍人口与城市居民间的互动环境,有效调动非户籍人口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提高城市社会认同感,增强非户籍人口对城市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四)保障进城农民的农村权益

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畅通农村产权交易的渠道,让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自愿和放心进城落户。

1完善进城落户农民“三权”的权益保障政策

巩固农村土地承包权和集体所有权确权成果,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

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与户籍登记脱钩,切实保护进城落户农民集体经济的财产权和收益分配权。

深化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管理办法,探索闲置宅基地有偿退出,依法保障全家或部分家庭成员户籍迁入城镇后的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

2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

遵循自愿有偿原则,引导进城落户农民转让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有稳定非农就业收入、长期在城镇居住生活的农户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偿自愿退出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集体资产股权的机制。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建设,规范农村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等流转交易。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实行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交易鉴证、统一网络操作、统一平台建设的管理模式,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进行,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农民资产变资本。

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

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积极对接天津市“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坚持生态空间优先,落实生态保护安全底线,维护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坚持生产、生活空间统筹布局,实施因地制宜的城镇化分类推进模式,强化区域交通互通便捷,打造更具竞争力、更具发展活力、更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

(一)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

按照“津城”“滨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建设要求,“宜林则林、宜田则田、宜水则水、宜草则草”的原则,以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建设和区间路绿色提升改造为重点,高标准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到2025年,实现一级管控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5%,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8%的发展目标,基本形成城园相融的现代都市生态系统,构建起贯通天津南北的生态廊道,“一城两芯三区,四廊五带多节点”的总体生态空间格局。

4-1 一城两芯三区,四廊五带多节点生态格局示意图

1积极推进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修复建设

坚持留白、留绿、留璞,强化林地、农田、水系、湿地系统治理,逐步完善由河道水网生态系统、林草湿地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三部分共同构成的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和修复系统。

加强林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建设。利用农用地、坑塘水面、清退用地进行地形重塑和森林种植;提升现状林地园地、公园防护绿地等区域的种植力度;优化交通断面,增加道路交通用地森林覆盖率,改善林地生态。结合规划区水稻种植特点、生态建设导向,按照“增粮、增林果”的思路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小站稻种植面积,增加生态林、生态果树种植面积,控制玉米、棉花等种植规模,完善农田生态。

加强水生态和湿地生态系统建设。根据绿色生态屏障区的水环境特性,按照建立调蓄、湿地净化协同体系及河道堤岸修复两个方面开展水系治理。通过新挖河道连通二级河道及主要干支渠,解决河道、干支渠之间断头、不成连通体系的问题;通过清淤、扩挖等措施治理河道,解决河道淤堵问题,重塑津沽水生态环境;改造硬质护岸,恢复河道自然驳岸,恢复湖泊湿地涵养功能,提高河岸物种多样性。重点保护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嘉湖水库;采用适当的生物生态及工程技术手段,修复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专栏1??生态修复工程项目


加快推进津沽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卫南洼生态片区生态湿地治理系统及马厂减河流域河道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2022年完成津南区再生水利用及水生态综合修复项目。

2加快构建绿色生态网络框架

加快推进区间路沿线区域和节点设施的绿色提升改造,优化交通断面,对道路两侧绿化采用乔灌木和植被草花种植,提高道路交通用地森林覆盖率,增强津南区绿色生态屏障区的可到达性和可亲近性,完善提升生态涵养、林地保育、生态游憩等生态服务功能。完善现有公园的设施和功能,改造和提升公园的对外连通性与开放性,因地制宜提升社区、商业街区、工业园区内的蓝绿空间占比。加快形成覆盖城区的“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三级公园绿地系统和绿色慢行绿道,建设与城镇功能布局有机融合的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绿色生态网络框架。


专栏2??区间路提升改造工程


2023完成屏障区内区间路提升改造工程葛万公路官港公园段,长5.7公里,对现有道路进行维修改造,面积约54000平方米。

2023完成环形区间路津南段,起点为海河南堤路,沿北辛房村路、新华路、三合路、东九路至营房路,全长7.1公里,路面宽度6-8,包括对现有道路进行维修改造、道路两侧绿化采用乔灌木和植被草花种植等

(二)构建良性互动的城镇空间格局


坚持“紧凑城市”“精明增长”理念,强化与“津城”“滨城”产业协同布局、设施共建和服务共享,构建“津南新城特色小城镇”两级城镇体系,优化形成分工协作、功能完善、良性互动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1加快推进科创会展城的建设,提升津南新城发展能级

以咸水沽镇为核心,整合周边的双桥河镇、北闸口镇,全力推动以国家会展中心为引擎的城市商务区的建设,强化研发创新、商务会展、科技服务等辐射功能的建设,全面推进高端要素向科创会展城的集中集聚,提高津南新城发展能级与品质,提升津南新城辐射带动作用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加快打造北方国际会展城。完善会展区公共服务和商业配套设施,通过多元化方式建设一批适合会议、商务、富有文化特色的精品酒店设施,建设国家会议中心,高水平打造充满创新活力、富有人文魅力、具有宜人氛围的“绿色门户、城市客厅”,高规格建设服务于国家元首及政要的国际交往活动场所,高品质塑造服务于公众日常休闲游憩活动场所,适时开发津南区段海河夜游活动,强化旅游与会展经济等相关产业的服务设施共享。盘活存量空间载体,推动现有商圈形成品质较高的城市型综合商贸服务商圈。提升区域商业服务能级和影响力,将国家会展中心及其周边地区打造成为城市中心、交往中心、展示中心,基本建成辐射区域、国内一流的会展经济功能区。


专栏3??高质量打造城市生态会客厅


加强海河南岸绿屏湾区建设。重点积极推进起步区中央绿芯、八里台郊野生态区、海河生态廊道、卫南洼湿地绿廊、卫津河-洪泥河生态带等重点片区生态建设,推动绿屏˙咸水沽湾、绿屏˙双桥河湾等生态景观节点建设,整体完成海河南岸绿屏湾区建设。

高品质塑造绿化空间。坚持量质并重、优化布局,见缝插绿,积极推进立体绿化,重视蓝绿空间营造,有效组织自然景观,精心设计绿化空间,推进国家会展中心周边海河南道滨河景观带等项目建设。加强国家会展中心周边环境质量改善与污染防治体系建设,高品质塑造服务于公众日常休闲游憩的活动场所,重点推进社交草坪、滨河生态公园、游憩慢行步道、骑行道建设。

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以海河教育园区为核心,积极推动天南智慧小镇、留学生创业园区等载体建设,控制并逐步缩减工业用地规模,完善新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拓展华录未来科技园、海棠众创大街、阿里云创新中心、荣域启程等“创新载体”建设,集聚一批以新型产业、创新企业和科技服务为代表的新经济资源,加快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承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以“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全国标杆区示范窗口”为目标,完成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项目建设,完成产教融合工程中心和学生生活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以津台大厦为基础的人才公寓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能级,打造产教融合天津“智谷”。



专栏4??科创会展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会展中心建设项目:到2022年,完成场馆区、综合配套区、能源站建设。同步推动会展专业服务机构引入,加快会展产业链条的快速成型。

会展中心周边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国家会展中心一期周边配套项目(建设海沽道、辛柴路、机场大道、东文南路、燃气高调站等配套工程,提升津沽路、体育场路、南环路、雅润路等道路功能,包括清除路边停车、整改沿街广告牌、美化绿植景观等)、国家会展经济区基础设施配套一期工程(包括道路桥梁及随路附属工程、绿化工程、市政配套设施工程、标准厂房建设)、国家会展中心二期周边配套项目、会展中心轮候区新增停车泊位2200余个、国家会展中心消防站和二级指挥中心项目(包括一级站和二级指挥)。

职业教育设施项目:到2023年,完成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项目建设,二期新建宿舍、综合楼、教室、食堂及体育用房、门卫等设施;2025年,完成产教融合工程中心和学生生活设施建设。

2推动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进一步推进特色小城镇的建设,打造双港产城融合特色小城镇、辛庄会展经济特色小城镇、葛沽民俗特色小城镇、小站稻耕文化特色小城镇、八里台智慧实力小城镇等5个特色小城镇,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

推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按照分类推进、强化规划引领、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完善配套功能、着力彰显文化特色、着力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深化改革创新、着力促进城乡融合的原则,依据特色小镇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完善公共性、平台性产业配套设施。因地制宜培育完善特色小镇创新创业生态,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培育产业转型升级、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优良载体。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探索创新依法合规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投资运营模式。加强国家级特色小镇葛沽镇建设,促进其他市级特色小镇及示范镇有序发展,努力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空间、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支点、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新载体。

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补短板强弱项,聚力推进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农村、带动周边功能。加快建设辛庄镇白塘口村安置房、北闸口镇春成园项目,完成小站镇棚户区改造项目竣工验收,实现葛沽镇定向安置房还迁入住。加快推进竣工结算,争取在“十四五”末期解决一批示范镇建设项目遗留问题。到2025年,完成葛沽镇城市综合开发PPP项目、辛庄镇特色小城镇白塘口项目、北闸口示范镇调整复垦区及增建还迁用房工程(春成园)项目、示范镇小区危漏房屋提升改造工程项目、小站镇老旧小区综合提升改造项目等项目建设工程。


专栏5??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


葛沽镇:高品质规划建设运营葛沽民俗文化特色小镇。推进葛沽西湾公园、葛沽东湾公园等生态景观节点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综合开发PPP项目,推动海河中下游高端服务业发展带建设,提升城市绿地系统功能,形成生态型滨水绿廊。推进定向安置房还迁入住项目建设。推进葛沽镇民宿建设。推动葛沽垃圾转运站建设。新建独立的污水处理厂项目,到2025年处理规模达到1.5m?/d。推动葛沽镇绿水园幼儿园等基础教育设施项目建设,推动葛沽一中“智慧校园”试点建设。推进葛沽镇卫生院新院建设。

辛庄镇:推动绿屏˙辛庄湾生态景观节点建设,推动辛庄会展经济特色小城镇建设。加快建设辛庄镇白塘口村安置房项目。加快推进机场大道、鑫洪路项目建设,完成辛庄镇2.6平方公里平衡地块市政道路、酒店项目及配套管线工程二、三、四期建设。推动辛庄镇津沽路南、北以及国家会展中心3个公交首末站项目等道路设施工程建设,依托辛庄工业园、会展平衡地块,盘活存量楼宇与新增用地空间组合推进,打造会展商务区、商贸特色街区、主题楼宇等会展产业载体。推动辛庄镇月星家居夜市夜间经济建设。逐步完成辛庄镇文化中心及市民广场项目等文化提升工程建设。推动辛庄镇高庄子小学二期工程、示范镇配套小学、国昌路西侧小学、海河中游配套中学等基础教育设施项目建设。

八里台镇:推动八里台智慧实力小城镇建设。积极推进绿屏˙八里台湾建设,建设八里台郊野生态区,发展养生度假、都市休闲和生态旅游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加快新建星洲道、洪泥河东路、长深高速辅道、星海道四条规划道路,改建白万公路,完成雨水泵站工程、园区雨污水管网改造工程、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工业园区35KV线路配套工程等项目建设。推动八里台垃圾转运站建设。加快八里台大韩庄幼儿园等基础教育设施项目建设。

小站镇:推进绿屏˙小站湾的建设,建设小站田园生态区,建设运营小站兵米文化特色小镇。加快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提升改造项目,推进小站镇雨污分流提升改造建设工程,推进小站镇黑臭水体治理及水系连通工程,完成镇域内市政基础设施和环境综合提升改造工程项目。推进小站公交及道路拓宽改造等项目建设。推进小站镇棚户区改造项目竣工验收。推进小站镇民宿建设。

双港镇:推动双港产城融合特色小城镇建设。推动双港中学“智慧校园”试点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治理能力。推动双港镇卫生院新院建设。推动双港镇养老设施项目建设,到2025年,双港镇建成非经营公建1-3养老院、老年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居委会等工程项目。

(三)塑造集聚协调的产业空间布局


落实菁智发展走廊和津滨联动走廊的空间架构,明确各区域产业发展重点及园区产业发展方向,推进产业集聚和协调发展,打造“中服西研东造”产业空间格局。

优化现代服务经济空间布局。以津南区中部的国家会展中心、津南新城等城市空间为依托,发展会展经济、总部经济、商务商贸服务功能,引领津南区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强化。促进“设计之都”与会展经济片区“双子星”功能互动,引进金融服务、高端商务、创意设计等机构入住,打造洪泥河总部经济标志区。积极承接创新发展聚集区辐射,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重点依托双港、辛庄工业园载体空间,推进科技研发资源集聚,引领津南科技创新研发实力全面提升。

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按照生态优先、产业集聚、资源节约、城产融合、区域协同的原则,以重点发展的6个市级工业园区载体为核心,巩固提升工业园区(集聚区)围城治理成果,保障工业可持续发展空间。加快开发区东区、滨海民营经济成长示范区、海河工业区空间整合与产业集聚,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深度融合,

引领津南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升级。


专栏6??优化制造业发展空间


津南经济开发区。由东、西两区组成,形成“一区两地”的发展格局。依托福臻工业、力和泰机械、伟泰轨道等优势企业,聚焦智能科技、高端装备制造、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先进钢铁材料、生物医药等业态,加快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八里台工业区。以海河教育园区的技术、人才优势为引领,依托易华录、中电科46所、德科等龙头企业,加强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发展大数据、5G、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关键领域,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串链补链强链,推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

双港工业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集成商,构建数据集成、技术集成、系统集成、平台集成为一体的全流程服务链条,为企业生产流程提供智能应用支撑。

海河工业区。以现有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等原有产业为基础,重点布局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制造领域,形成集聚效应,提升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整体水平。围绕制造业高端化、服务化发展需求,配套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滨海民营经济成长示范基地。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发展的定位,依托荣程钢铁、立林集团、甘泉集团等重点企业,聚焦先进钢铁材料、通用设备、前沿新材料,大力发展先进制造。引入分布式能源,建立集约式供能体系,大力发展新材料、工业旅游业。

小站工业区。重点布局智能测控装备制造、机器人与增材设备制造、智能关键基础零部件制造、智能制造相关服务、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制造、高效节能专用设备制造、节能研发与技术服务等细分产业。推动重点领域技术升级,加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四)构筑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按照“保畅通、强区域、建体系”三管齐下的总体思路,主动接入京津冀交通体系,加强与海陆空港的连接,畅通与“津城”“滨城”重大交通枢纽的联系;围绕绿色生态示范区、会展经济功能区和创新发展集聚区的建设,保证重点区域内外交通系统有效衔接;完善对接组团功能的次干路网,提升交通运营的效率。

1构筑高效通达的对外交通网络

加快与京津冀三地交通体系的对接,加强东西向与“津城”“滨城”的交通联系,增加跨河通道,完善区域高速、快速路网结构,构建高快一体连通东西畅行海河南北的交通网络,构筑现代物流体系。

加快融入京冀交通体系。加快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启动规划研究津南区至京津冀地区,包括大兴机场和雄安新区等重要节点的轨道交通网络,规划铁路及轨道交通换乘接驳服务;研究通过在现状津晋高速和津港高速分别增加一处出入口、增加津港宁静枢纽互通,增加长深高速两处出入口,打通高速城际连接,推动海鑫路、津港公路快速化建设。

落实“津城”轨道交通向津南延伸规划。启动机场线、双湖联络线、津滨线规划研究;争取M8线(6号线东延)沿津南大道东延至津南医院规划方案落地;开展M8线继续东延至双桥河规划研究,满足沿线居民出行、缓解交通压力,开通地铁1号线6号线13座地铁站,通车里程增加15.1公里,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建设。

提升次一级公路路网承载力。加快推进津岐公路、新丰道、红旗路、津南大道拓宽改造,以及坤元路桥、新丰道桥、南环路桥建设,规划新建、改建公路71里。

2增强重点区域内外交通的有效衔接

保障绿色生态屏障区、国家会展中心、创新发展聚集区等重点区域的交通大循环和便民利民充分融合的交通微循环,打造畅通快捷的交通圈。

增强绿色生态屏障区的可达性和可亲近性。重点推进卫南洼、古海岸廊道等贯通有机连接各分散生态斑块的区间路和林间路建设,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区以游览路为骨干、林间路为支撑、田间路为补充的三级生态景观道路网络,保障生态系统连通性。

建立会展经济功能区内外交通网络。构建快速通达的区域交通、低碳高效的内部交通和特色适宜的水上交通。重点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交通体系,构建“逐级分流、快速集疏”便捷高效的区域路网,实现与双城及主要交通枢纽多方式、多通道快速连通。构建对外快速干道,域内规划形成“六横六纵”的对外骨干路网结构,实现区域对外快速通达。

推动海河教育园区路网建设。拓宽改造白万路、科技大道,打通海鑫路、双桥河路、海沽道、发港南路,推进新慧路桥建设,保障创新发展集聚区与各镇域间道路通畅。实施国展路跨线桥和东文南路立交,促进海河教育园与国展中心的快速连通。

3完善城市路网与交通接驳设施

依照各类功能区域的实际需求,加密次干路网,补充组团间的道路联系,疏通断头路,规划新建市政道路68公里,核心区路网密度由4.24公里/平方公里增加到4.6公里/平方公里。加强公交与地铁接驳换乘,增加6座公交首末站、若干港湾公交站台,保障便民利民充分融合的内部交通微循环。

实施“断头路”畅通工程和“瓶颈路”拓宽工程。开工建设丰泽道、恒海路等7条道路,建成幸福横河路、天嘉湖大道延长线、国达环路等12条道路,提升改造小站中心道、双顺路等4条道路,逐步完善辛庄2.6平方公里平衡地块基础配套设施。

完善多种交通方式接驳设施建设。加大非机动车道和步行道的建设力度,在商业集中区、学校、医院、交通枢纽等规划建设步行连廊、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形成相对独立的步行系统,按标准建设完善行人驻足区、安全岛等二次过街设施和盲道、缘石坡道等无障碍设施,增加停车供给,推进智慧停车系统建设。

专栏7??道路设施建设工程


20212022

1规划建设白万公路(津沽公路雅正路)改建工程等项目,提升次一级公路路网承载力。

2规划建设卫南洼游览路(津港高速津晋高速)等项目,保证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内外交通。

3规划建设海河南道西延(辛柴路机场大道)、国展大道(华盛寺葛沽外环)、新慧路桥(雅泽路东沽路)等项目,保证重点区域内外交通。

4规划建设聚祥道(雅润路二八公路)、旺海路(津南大道聚鑫道)等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完善市政交通建设。

5规划建设鑫洪路公交首末站、国家会展中心公交首末站等项目,加强公共交通建设。

20232025

1开展轨道交通津滨线、新增高速出入口等项目规划研究,规划建设谊达道(西青津南界八里台东路)等项目,主动接入京津冀交通体系。

2规划建设月牙河西路(天津大道吾悦广场)汉港公路(东丽津南界津沽公路)拓宽工程等项目,提升次一级公路路网承载力。

3规划建设机场大道连接线(新家园路津沽公路)等项目,打通货运通道。

4规划建设东小路(津南环线葛万路)改建等项目,保证重点区域内外交通。

5规划建设长深高速辅道(洪泥河东路天嘉湖路)等项目,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五、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好家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面向未来,努力营造民生优享、健康安全、高效运行、包容共享的高品质现代化城市,全面提升津南区城市生活品质。

(一)建设绿色和谐的宜居城市

着力营造宜居环境,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的短板,满足市民多样化配套需求,提高城市发展宜居性。

1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以老旧小区和传统商圈改造、老工业厂房改造、传统商务楼宇改造为重点,提品质、增空间、增功能、添绿色,促进老旧片区焕发新活力。

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着重推进老旧小区、棚户区等范围的综合整治和改造升级。加快建设辛庄镇白塘口村安置房、北闸口镇春成园项目,完成小站镇棚户区改造项目竣工验收,实现葛沽镇定向安置房还迁入住。加快全区拆迁还迁进度,全力拓宽还迁安置渠道,为城镇人口转移创造有利条件。持续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加快完成左岸名邸小区改造项目、诚信里改造项目和兴旺居、发达居综合改造提升项目。推进老旧楼宇改造,重点改造水电气路信等设施,完善配套养老抚幼、无障碍设施、全民健身、便民市场等服务设施及其智慧化改造,鼓励配建停车位、充电桩、智能快件箱等设施。探索推进老旧社区“微拆迁”“微改造”模式,到“十四五”期末,力争基本完成保护类老旧房屋改造提升,全面启动改建类、重建类老旧房屋改造提升,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改造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推进咸水沽南环路、体育场路、津沽大街、南环路提升改造项目等道路提升改造工程。优化城镇基础配套设施,重点推进海河工业区北闸口拓展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优化居住地块电力线网布局,实施津南大道北侧居住地块等4项电力切改工程,提高电网服务保障能力。

加强城市风貌塑造。加快推进城市市容修整工程,持续推动各街镇对老旧沿街建筑立面整修,进行维护及排查抢险,强化户外广告管理,实现户外广告设施“有户口”。提升夜景灯光品质,重点区域建设与国展中心相匹配的夜间灯光,提升我区城市照明品质、带动夜间经济繁荣发展。加强新建高层建筑管控,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的建筑乱象,塑造城市时代特色风貌。提升老旧街区空间品质,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充分挖掘微空间建设街头公园绿地,增加公共活动场所,进一步留存城市记忆、展示文化魅力、增添城市活力。

加快盘活存量载体。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加强闲置楼宇资源“二次开发”,有序有限放开部分存量楼宇改变用途,为产业升级、城市更新打开“增量空间”。

专栏8??城市更新项目


老旧小区改造类

1左岸名邸小区改造项目完成7栋住宅楼的立面改造,修缮外檐和屋顶,提升改造楼内水电暖基础设施、小区景观、道路、围墙、入口,并对停车位进行重新规划,预计投资1700万元。

2兴旺居、发达居综合改造提升方案围绕“安全、整洁、舒适、生态”的建设目标,对兴旺居10栋楼、发达居5栋楼的建筑立面、内部交通、公共空间品质、水电暖设施等方面进行改造提升,预计投资1100万元。

3诚信里改造项目完成18栋住宅楼的改造工程,重点拆除违法搭建,改造房屋外立面,实施管线入地,对保温工程、景观提升等方面进行改造,预计投资4600万元。

道路提升改造类

1咸水沽南环路提升改造项目范围为津岐公路至海鑫路,长度约3600米,重点对整体绿化、节点绿地、人行道铺装、局部建筑立面以及沿街停车空间进行整治提升。

2体育场路提升改造项目范围为津岐公路至建国大街,长度约1600米,以整治提升为主,置入住宅底商和大型商业等功能。

3津沽大街提升改造项目范围为津岐公路至海鑫路,长度约4300米,重点对道路绿化、景观节点、人行道铺装以及路灯等方面进行整治提升,部分节点置入综合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

4南环路提升改造项目范围为津沽大街至南华路,长度约1000米,围绕“展现地方活力、提升市民慢行交通”的建设目标,重点提升人行步道和休憩空间品质,美化道路景观。

市政基础设施提升改造类

重点推进海河工业区北闸口拓展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实施津南大道北侧居住地块等4项电力切改工程。

2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构建“片区街镇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打造多层次社区生活圈,实现津南建设“城乡协调的和谐宜居活力区”的功能定位。

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基础教育设施布局,促进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带动津南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实施学前教育扩容提质行动,推进普惠性民办园与非普惠性幼儿园协调发展,扩大幼儿园学位供给,加快推进镇中心幼儿园提升建设工程,学前教育实现并巩固三年毛入园率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全区中小学全部达到办学现代化规范标准。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到2025年,创建12所在全市具有影响的特色高中。积极落实与河西区教育局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内容,加快推进与河西一幼、师大二附小、天津市实验中学等为国家会展中心周边教育配套的1所完全中学、2所小学、4所幼儿园,与南开区教育局合作的天嘉湖大道中海国际公园城的完全中学的合作项目,与天津外国语大学合作的天嘉湖星耀五洲配套小学合作办学项目,形成全市合作办学的新典范。发挥海河教育园区相关教育政策的优势,重点引导优质教育资源以海河教育园区为中心、向南部地区布点。2022年,建成投入使用南开学校雅润路校区,增加小学学位1620个、初中学位900个、高中学位1200个。到2025年前,敬慧路校区和慧南路校区建成投入使用,新增小学学位4320个、初中学位2400个。“十四五”期间,海河教育园区建成开办3所公办或民办普惠幼儿园,分别位于阳光城阳关文苑、雅居乐华宇清兰嘉苑、中海瀚海雅苑三个项目。

专栏9??基础教育设施项目


幼儿园2025年再建设18所幼儿园(其中公办园7所),增加幼儿园学位6200人(其中公办2430人)。

小学2023年,基本完成辛庄镇高庄子小学二期工程、咸水沽第八小学、星耀五洲配套小学、大唐盛世4号地小学建设工程,海河中游配套小学、辛庄示范镇配套小学,到2025年基本完成白塘口小学建设工程。“十四五”期间增加小学学位17820人。

中学2022年,完成2所中学新建项目。“十四五”期间增加中学学位7200人。

扩大生活性服务业设施供给。推进商贸服务整合优化、提档升级。落实市级商业网点体系布局,构建多层次的商业网点体系。优化标准化菜市场、连锁超市布局,激发商贸服务业新活力。鼓励零售企业发展智慧零售,提供标准化、网络化的便捷生活服务。创新发展老三街夜市、辛庄镇月星家居夜市、双林街渌水道、津南新城“星光大道商业街”为示范的夜间经济,串联整合新华城市广场、小站练兵园13商业旅游设施,形成“一街、二线、四体两市”5的消费娱乐布局。

完善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持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形成价格合理、供求平衡、保障多元、风险可控、预期平稳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健全城市住房制度,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以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力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积极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加强住房租赁企业监管,完善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

提升道路交通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国家会展中心外围技防设施,建立AR实景指挥调度系统,完善全景结构化摄像机设备,打造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在日常交通拥堵路口新建改建信号灯、电子警察等设备,清理整改不规范的路牌标识,加强超限超载路面治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货运通道,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公路桥梁桥下空间。加强交通综合整治,实施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改造、新增停车位,建立高效的智能停车体系,缓解停车难题。

3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聚力津南区“双碳”发展目标,积极打造小站稻、联想佳沃、绿色生态屏障、荣程钢铁、国家会展中心、八里台5G智慧安全双碳园区等低碳品牌,推动全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打造“双碳”工作先行示范区。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重点推进正阳供热等14台燃煤锅炉改燃工程。到2025年,实现PM2.5年均浓度达到37微克/立方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显著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津南区排水场站及管网提升改造工程,实施小站镇、咸水沽镇、葛沽镇雨污分流提升改造等建设工程,实施马厂减河、双桥河等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开展石柱子河拆除重建工程,推进小站镇、北闸口镇黑臭水体治理及水系连通工程、津南区再生水利用及水生态综合修复项目。到2025年,地表水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的比例达到天津市考核要求,除应急情况外基本实现深层地下水零开采。建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风险评估报告、风险管控(修复)效果评估报告评审机制,加强撤销、拆除工业园区场地再开发利用的环境调查、风险评估与治理修复,保障土地安全利用。到2025年,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4%,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10??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工程


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津沽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卫南洼生态片区生态湿地治理系统及马厂减河流域河道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2022年完成津南区再生水利用及水生态综合修复项目。

污水处理工程:实施小站镇、咸水沽镇、葛沽镇雨污分流提升改造等建设工程,推动建设津沽污水处理厂三期(45万吨/日),在葛沽镇新建独立的污水处理厂项目,到2025年处理规模达到1.5m?/d。污水处理厂处理率及污水管网普及率达到96%以上。

园区围城综合治理工程:逐步推进改造、迁并冶金工业区、荣钢等园区,开展园区场地环境调查,结合风险评估,开展土壤与环境治理修复。

推进生产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持续推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支持华誉清洁能源装备智造产业园、氢能源示范工程等重大工业项目、园区重大工程绿色化改造升级,重点推动以佳沃葛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为代表的农、产、旅一体化现代农业园项目建设,以完成碳强度下降目标为核心,强化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创新建设一批近零碳排放区和低碳示范试点。到2025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均完成天津市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任务,全区绿色制造示范单位达到20家。

专栏11??绿色产业园项目


1佳沃葛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依托佳沃全球农业产业资源,打造集农业、产业、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示范产业园区、有机农业产业小镇、乡村振兴先行区;通过定期举办高峰会议论坛,塑造“一会十节”品牌,打造产、学、研、创综合实践区。

2华誉清洁能源装备智造产业园项目:包括清洁能源总部基地、清洁能源装备智造基地。其中,清洁能源总部基地包括产业研究院、“一带一路”能源装备供应链服务中心、装备结算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成果展示与交易中心与智慧用能服务中心。清洁能源装备智造基地包括热泵机组整装、核心部件生产、主机系统产业链集群等。

3八里台镇5G智慧安全“双碳”园区。

4氢能源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全市首座加氢站,打造氢能运输利用示范场景。

打造绿色生态屏障碳汇试点。进一步深挖绿色生态屏障碳汇潜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的新机制。通过扩大森林面积,优化提升人工林结构,不断提升碳汇储量,提高林业碳汇的可持续性,打造“大绿大水大花园、成林成片成景观”的自然生态系统。深入开展城市绿地碳储量研究,营造“高生态碳汇”的城市绿地群落模式,优化城市绿地碳汇布局,充分发挥绿地碳汇作用,探索形成全区“氧源绿地”“近源绿地”“碳源绿地”互为补充的城市绿地碳汇体系。加强现有城市绿地养护,合理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增加城市整体固碳能力。

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稳步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提高建筑用能效率,加快绿色建筑技术研发推广。持续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加强绿色建筑标识管理,持续扩大星级绿色建筑规模,推动被动式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实施,开展试点项目建设,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建筑领域低碳转型,按年度落实节能改造任务,开展旧楼区综合提升工程,实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改善配套基础设施性能,提高公共建筑运行管理水平。到2025年,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100%

深化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全区节水载体建设,抓好工业节水减排,推进社区居民家庭节水,积极创建节水型机关和示范单位,推动小区绿化、道路浇洒、景观等公共用水设施采取节水措施、配备节水型器具,公共建筑节水型器具普及率达到100%。鼓励建设雨水、再生水利用设施,统筹地表水收集利用和地下水涵养控采“两水联动”,加强社区节水管理,不断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鼓励绿色低碳出行。完善城市绿色友好慢行系统,鼓励倡导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加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在咸水沽中心区、海教园、天津智谷、葛沽历史文化名镇等重点地区设置步行和自行车优先区,营造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结合河道和滨河公园等城市公园及绿地系统,提高慢行社区的硬件设施水平,营造环境宜人的慢行空间。发展绿色公共交通,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改善步行、自行车交通与公共交通换乘条件,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降低小汽车出行总量。加大公共充电桩建设力度,实现具备条件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建设配套公共充电桩全覆盖。推进荣钢集团氢能绿色交通运输,建设全市首座加氢站,投用氢能源重卡,打造氢能源交通运输利用示范应用场景,实现运输降碳60%,打造天津市氢能源交通运输应用示范基地。

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扩大绿色产品消费,积极引导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和范围。倡导市民莳花植绿,开展绿色进社区,鲜花进万家主题活动。全面推行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美化城市生活环境,开工建设葛沽、八里台垃圾转运站,完善医疗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处置设施。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二)建设安全灵敏的韧性城市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守安全底线,把保障人民健康和安全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强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建设,增强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

1提高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

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快速响应、高效处理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疾控中心医院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格局。加强疾控信息化建设,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基层哨点建设,夯实基层防控网底,建立多点触发多渠道预警机制。完善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设施,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全面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启动区疾控中心综合实验楼建设,全面提升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救治能力。

专栏12??公共卫生防控项目


2021年启动疾控中心实验楼建设,2023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2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积极应对环境变化和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效控制雨水径流,不断完善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统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和城市开发建设有机结合,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改善城市道路排水,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等,打造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到2030年建成区面积80%的区域实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建成区内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统筹推进城市内涝治理。科学规划和改造完善城市河道、堤防、水库、排水系统设施,分年度实施建成区雨污分流改造、重点推进工业园区雨污水分流等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完善区域雨水排放系统、基本消除成片污水空白区,缓解城市内涝状况。新建雨水泵站22座及其进出水管道,改扩建雨水泵站3座,新建污水泵站8座。实施水资源配置工程、防洪排涝工程、水系连通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及智慧水务工程。

专栏13??城市雨污分流项目


1.小站镇工业园区雨污水分流工程。

2.咸水沽镇片区、小站镇老城区片区、小站镇工业区片区、海河工业区片区、葛沽镇雨污分流改造项目、津南开发区西区片区管网提升改造工程。

3.新建双桥河、三道沟、北石林3座雨水泵站。

3提高城市应急处置能力

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推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减轻和消除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社会危害和影响。

加强城市应急系统建设。完善全区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建立集“应急预案、预测预警、应急指挥、应急队伍、应急物资保障、应急工作规范”等于一体的城市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整合城市应急、规划、交通、公安、水务、城管、气象等各部门业务信息和实时数据,实现信息化实时感知、智能化快速预警、自动化及时处置和多部门协同响应。

推动城市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立城市治理风险清单,对城市生命线系统、应急救援和物资储备系统等进行超前规划布局。完善城市临时避灾点、应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和应急救援装备设施建设,以干线公路网、城市干道网为主通道,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通道系统,提升城市交通物流、市政能源、通讯保障等生命线工程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区级应急指挥中心拓展建设工程、区消防救援二级指挥中心、灾害调查与物资保障能力建设工程、防汛能力提升工程、民兵训练基地提升改造工程、区级消防科普场馆(教室)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增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应急物资社会化储备能力,力争完成与津南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应急物资保障和避难场所建设。

(三)打造高效运行的智慧城市

强化数字化支撑能力建设,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加快大数据深度应用,引领各行业各领域向智慧管理转型,更高效率提高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智慧津南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1强化数字化支撑能力建设

以构建“可感、可传、可知、可用”的智慧城市为目标,加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大数据中心存储能力和数据服务能力,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整体优化、协同融合。

全面推进数字新基建建设。重点推进津南城区固定宽带和移动宽带双千兆升级,推5G网络在城区全覆盖。完成“智慧津南”及数据湖(一期PPP项目,并加快引进产业生态链上下游龙头企业,在津南全域各行业拓展运营使用。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宽带通信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基本建成泛在互联、全域感知、数据融合、创新协同、安全可靠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推进“城市大脑”支撑体系建设。加强计算、数据资源、算法服务、物联网感知、网络安全保障等五大基础能力建设,强化“城市大脑”数字化基础、标准规范、技术产业三大支撑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的基础操作平台。加强数据资源汇聚存储、交易流通、开发利用和安全保护,构建数据资源服务体系。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交通、公安和水电气热等重点领域终端系统,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

2推进政务服务智能化建设

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共享公共数据资源,完善“政务一网通”平台建设,拓展188比分直播:广度和深度,实现政府、企业、居民的无障碍互动。

整合共享综合性智能化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智慧津南”建设的工作成果,共享政务云、政务外网等资源,打通与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智慧津南和区基层治理平台的连接,为全区城市管理决策科学化、治理精准化和服务高效化提供有力支撑。发挥区网格化管理中心与8890务热线合署办公职能,打造综合性智能化服务平台。配合市级部门做好“政务一网通”平台功能优化,做好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对接,推动政务信息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专网互通共享,实现业务协同。持续深化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实行“一网、一门、一次”规范化、便利化、高效化服务,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加快重点领域智能化建设。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和政府运行六大领域,推进交通、平安、城管、经济、健康、环保、文旅、未来社区等重点领域政府数字化转型。加强环境基础数据共享,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一体化;深化“就业云超市——津南区人才云招聘管理系统”,搭建人力资源服务交流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形成全域调度、信息共享、实时监测、预警研判、优化处置的智慧平台,助推“平安津南”建设。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实现社区智能化管理。

3丰富拓展智慧城市应用场景

以“善政、惠民、兴业”为目标,实施“智慧民生”工程为重点,开展国家会展中心、医疗机构、校园、重点商圈等场所5G应用场景开发,拓展丰富智慧城市应用场景。

加快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开发。开发“一卡游津南”会展智慧服务平台,提升会展经济管理服务水平。持续推进“智慧津南”智慧健康医疗项目建设,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化业务基础网络平台和分级诊疗平台,实现全区各级公立卫生医疗机构全覆盖,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开发和电子健康码应用;推进医保经办服务智能化,参保人员电子凭证激活率达到70%以上。选取电子信息职业学院、葛沽一中、双港中学等院校,开展“智慧校园”试点建设,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管理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等一体化智能化的智慧环境。推动实A景区智能化建设,推进旅游区域互联网和互动终端应用。以八里台镇园区为试点开展5G智慧安全“双碳”园区创建工作。开展未来社区数字化协同发展试点,构建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等数字化创新应用场景。推进智慧交通,提升道路运输智能化服务能力;推动智慧水务、智慧能源、智慧政务等发展,提升城市治理效率。

深入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大力发展数字商贸、数字学习、数字出行、数字文旅和数字健康,推进商业网点、文化体育场馆、旅游景点等数字化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数字生活新服务、灵活就业等数字社会运行规则,打造数字生活新服务强区。

(四)建设包容共享的人文城市

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力度,建立包容性的城市环境,深入挖掘津南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包容多元文化、富有亲和力与归属感的城市生活氛围。

1打造全龄友好的温度城市

把握人口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一老一少”和特殊群体,以全龄阶段居民的多层次需求为导向,构建全龄友好、便捷舒适的公共空间。

提升老龄友好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区级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保障养老机构床位数量,构建“街镇社区”两级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发展“家庭养老床位”;以社区生活圈为单元,推动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规划建设,支持老年人比例较高的老旧小区开展适老化改造,夯实居家养老基础。加快分布式、多功能、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构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十五分钟”服务圈,强化社区养老支撑。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增加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床位。依托海教园相关院校办学优势,共享课程与教学资源,丰富老年教育资源,探索“区校终身学习联合体”社区教育模式,提升老年教育服务能力。

强化儿童友好城市发展。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单位,按照标准优化提升各类学龄儿童的义务教育设施规划布局。支持利用社会力量发展综合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托幼服务设施。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社区儿童之家建设和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地面铺装水平,保障低龄学生出行安全。

关爱特殊困难群体。保障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提升残疾人就业质量。实行残疾学生从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12免费教育,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全面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改造提升社区公园无障碍设计。关注城市生活困难人群,构建社群帮扶机制,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及随迁家属快速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文明。

专栏14??养老设施营建项目


2025年,推进新增3853张床位,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达到4550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40%

2提升公共文体服务水平

加快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强公益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体服务不断达到新水平。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提高文化场馆的现代化水平,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等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提高乡镇(街道)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率,发挥镇(街道)、村文化阵地的作用。统筹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探索实施“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津南文化云”平台,促进优质文化服务资源全覆盖。

增强体育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提升天津绿屏设施功能,利用生态公园以及沿海河南岸景观带,设置骑行道和步行道,开展文体活动。提升老城区设施功能,结合区新商圈建设,在咸水沽镇域原区体育场场址建设城市健身公园。有序向社会开放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加大镇级体育设施建设,各镇街建成1个全民健身中心或综合文体活动中心、1个体育公园或健身广场;推动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各社区、村室外健身器材不少于10件,实现室外健身设施覆盖率100%,为建设体育强区奠定基础。

专栏15??文化提升工程


2025年,完成辛庄镇文化中心及市民广场项目。协调推进双新街和双林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镇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3保护传承津沽特色文化

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塑造自然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方共融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做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做好文保工作制度保障和价值利用工作。积极开展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和评审工作。加强津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高品质规划建设运营葛沽民俗文化、小站兵米文化特色小镇,积极搭建宣传展示、普及传承、对外交流和推广营销平台,组织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和进社区活动,提高项目传承和发展能力。

六、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坚持惠及全民、城乡共享的原则,推动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努力打造全市城乡融合样板。

(一)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加快推动教育、卫生、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推动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全面完成第三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任务。

实施农村幼儿装备水平提升工程。探索幼儿园城郊结对、集团化办学等协同发展模式,建立优质园对薄弱园、农村园的结对帮扶机制,完善农村幼儿园玩教具的规范管理。

实施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工程。启动义务教育学位资源建设三年行动,补齐义务教育学位缺口,提升改造中小学C级校舍。推进学区化、优质公办学校集团化办学,建立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借助互联网平台,建立覆盖义务教育各年级、各学科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继续优化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互享互通。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教师资源向乡村倾斜,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到2022年,确保全区所有小学、初中学校规模和班级学生数达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标准。

2构建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健全完善区、镇(街)、村(居)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织牢织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每个镇街至少1所的配备标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形成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加强村级卫生机构建设,农村地区村卫生室覆盖到每个行政村。完成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乡村卫生室建设,以村庄常住人口为基数,补齐村级医疗卫生工作者人员缺口,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设备、人员和服务功能定位相配套,提升同质化服务水平。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三级医院联动。与天津大学共建津南医院,将津南医院打造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巩固县级医院结对全覆盖成果,持续推进“村村好”工程,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推进“互联网+”与医疗卫生服务领域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智慧津南”智慧健康医疗项目建设,以智慧健康医疗平台为支撑,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实现分级诊疗、远程医疗、区域影像、电子病历等功能,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专栏16??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1.谋划天津大学津南医院二期建设规划,力争“十四五”期间启动建设。

2.完成双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推动海棠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港镇和葛沽镇卫生院新址建设。

3.建成以智慧健康医疗平台,实现分级诊疗、远程医疗、区域影像、电子病历等人工智能和5G技术。

4.实现“云管理”“云服务”“云药房”“云检查”全覆盖。

3完善城乡统一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纵向统一。

健全城乡统一社会保障的制度。完善城乡统一的大病保险制度建设,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体系,完善农村困难群体常态化主动发现机制,逐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

提升城乡社会保障的水平。推进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全民参保,逐步提高未整合村老年人生活补贴标准。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及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参保,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统一规范城乡各类居民的社会保险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城乡一体、多险统一、便捷高效的社保经办服务运行机制。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设施,统筹城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扩大农村照料中心比例,推动农村养老服务提质升级。

(二)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加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道路、供水、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体系建管机制,全面促进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

1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网络通达性,基本实现城乡公交互融、供水互融、能源供应互融、邮政通信互融、污水和垃圾处理互融的新格局。

加快推进市区到村镇的道路交通建设。完善覆盖镇、农村新型社区的公路网络,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中心村等级公路全覆盖,打造“畅、安、舒、美”的农村交通环境,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建设,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统筹城乡公交站点建设和线网布局,引导城镇公共交通向乡村地区延伸覆盖,推进城乡间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构筑四通八达、舒适便捷的城乡公交互融新格局。优化冷链物流设施、配送投递设施和农贸市场网络,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入乡通道。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强化水、电、路、气、热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统筹城乡电力、能源、水利、燃气、通信、给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供水管网向乡村延伸,推进城市天然气管网向乡镇和中心村延伸。加快建设现代化农村配电网,加快实现5G网络重点乡镇核心镇区全覆盖。建设城乡统筹垃圾处理配套工程,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污水治理、无害化卫生厕所管养体系。加强城乡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规划、建设和联网应用。

2统筹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全覆盖

以农村居民点改造为基础,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体服务、劳动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发展,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全覆盖。

推动市区周边乡村有机融入城市。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区内美丽乡村建设,保留村庄31个,支持撤并规模小、布局分散的一般村庄点,引导农民向新型村改社区适度集中居住,与新城、新市镇、小城有机融合发展。

推进城乡公共文体服务一体建设,统筹区级文化中心、街道(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社(村)文化室标准化建设,健全区、街镇、社区(村)三级文化服务体系,建成更高水平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公平普惠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互联网为依托,利用“津南文化云”平台和数字文化馆建设成果,推动优秀文化资源向乡村延伸。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行动。统筹建设各类体育场地设施,维护提升街镇、村居健身园。

推进城乡劳动就业服务一体化。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公共就业服务项目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核心业务流程统一,提供同质化的城乡就业信息服务、就业培训服务和就业指导服务。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破除制约城乡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推动人、地、钱、技等要素188比分直播向乡村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1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化改革

根据市统一部署,逐步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推动城乡土地要素有序流动。

创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混合出让、产业用地与住宅用地混合出让、出让与流转混合入市,增强村级工业园改造动力。探索整块用地直接入市、零星用地整理入市、城中村腾出入市等多种方式。探索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所有权房地一体、分割转让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

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办法。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地上房屋。

2完善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体制机制

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向乡村的流动,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

完善城乡人才双向交流激励机制。支持科技人员下乡、农村大学生回乡、农民工返乡创新创业,推动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推动科技成果入乡转化,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建立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制度。

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流向乡村。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支持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激发社会资本入乡发展的积极性。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3建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管体制

鼓励设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基金,探索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分级分类投入机制,推行一体化管养,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开辟多渠道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渠道。依法合规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房屋财产权、集体林权抵押融资以及承包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担保融资,鼓励引导188比分直播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

探索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管理机制。落实城乡基础设施权属人管护责任,明晰管护主体和责任,健全管护的标准和规范,完善使用者付费和产品定价机制,提高管护市场化程度。探索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跨村跨镇统筹管护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将城乡基础设施项目整体打包,实行一体化开发建设,明确所有权归属。

七、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注重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建设管理,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治理方式,提高城市运营和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提高城市统筹规划管理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规划理念,统筹规划市区和周边乡村发展,落实上位规划,强化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深化建设用地管理方式改革。健全城镇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开发机制,建立建设用地复合利用、立体开发的规划管理制度,加快破除土地二级市场制度性瓶颈,充分挖掘存量用地潜力。健全城镇增量建设用地合理增长机制,实行与城市集约用地程度、吸纳人口规模相挂钩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制度。

构建协同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进一步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推行扁平化的行政管理体制。积极稳妥推进镇村规模调整,推进片区组团发展。

(二)提升城市空间治理水平

以科学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统筹全区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加强规划的实施监督,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空间保障。

高标准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高标准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全面推行增量投放与存量盘活利用相挂钩,促进城镇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有序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编制工作,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强化空间形态建设引导,营造具有吸引力的城市空间。

健全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积极落实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工程,建立完善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和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管理系统等数字化平台,到2025年,全面建成覆盖全域的区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全面提升国土空间资源要素配置、平台项目落地效能,并形成成熟高效的平台管理方式。

严格实施底线管控。严格遵守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禁止非农化使用;严格管控城镇开发边界,防止城镇规模盲目扩张和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坚持留白、留绿,为城镇重大战略性功能控制留白区域,为应对城镇发展的不确定性预留弹性空间。加强规划实施督察,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三)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服务能力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城市社会治理共同体。

强化社区治理职能。根据常住人口规模优化街道社区设置和管辖范围,建设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功能型、服务型、互助型、协商型、网络型的现代社区服务中心。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依托,对接社区居民需求,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强社区精准提供公共服务、协调统筹基层事务、有效满足居民需求的职能。支持老旧小区引入市场化物业服务,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和标准化水平。

创新“网络化”综合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基层治理四平台6运行管理和全科网格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服务平台,提升社会治理科技支撑能力。深入推进“村居合一”新模式,构建“党总支+村(居)委员会+网格长+网格员”的网格治理体系,开启智慧化、网格化服务管理3.0版的城镇化进程。

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城市治理。优化城市治理公众参与平台,深化“平安随手拍”等政务网功能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对村委会、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区志愿者、驻地企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化发展,探索构建新型社区治理共同体。积极推动城市外来人口参政议政。

八、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健全组织工作机制和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完善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加强规划宣传引导,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实。

(一)健全组织工作机制

建立区领导挂帅、区级各部门和街镇协同的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机制,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研究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协调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为新型城镇化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明确区、镇(街)各级各部门政府职责,建立健全目标任务落实机制和工作推进责任清单,细化分解各项任务工作重点、具体举措、责任部门以及时间节点,确保规划任务的责任到位。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工作协调和统筹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上下联动、沟通协调,解决城镇化发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实施和政策的落实。

(二)强化政策统筹协同

根据本规划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标准体系。整合人口、用地、投融资、住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产业、就业、生态环境等相关政策措施。统筹协调财政资金、用地指标、管理体制、资源配置等政策,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落到实处;统筹协调城市总体规划与各个专项规划,形成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目标实现的政策环境。

(三)健全监测考评机制

建立以居住证信息为基础,打通人口管理、就学升学、婚姻家庭、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领域信息系统,健全新型城镇化监测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创新新型城镇化统计工作,规范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和统计制度方法。结合大数据技术推进建立常态化、定期报送、监测、督导、总结的新型城镇化跟踪机制,定期发布监测评价报告,及时发现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问题,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科学依据。定期检查和督促各级有关职能部门的规划、方案和年度计划的落实情况,建立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机制,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

(四)加强规划宣传引导

利用电视、互联网、新媒体等方式加强新型城镇化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广泛宣传。向社会深入解读国家和地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理念、新政策、新要求,增强公众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引导全民参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征询公众意见,总结并宣传规划工作的实施举措,反馈公布规划推进的落实情况、成果效益,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接受社会监督。调动大众参与新型城镇化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形成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浓厚氛围。







新媒体矩阵
政务邮箱
返回顶部